图为:刘自仙(左)陪老人在水果湖步行街散步
昨日一大早,在武昌水果湖的一处房屋里,81岁的刘志强婆婆就起床了。尽管屋里家具很简陋,但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。过了一会儿,“女儿”刘自仙给她送来月饼和水果,还扶着她到屋外散了一会儿步。“您家好福气啊,女儿对您这么好。”在街上锻炼的邻居刘爹爹打趣道:您真是个“福婆婆”。
在老人散步的途中,“儿子”陈海仁也从海口给她打来电话,关心她的身体,还说天冷了就接她到海口去住段时间。
其实,刘志强婆婆终身未婚,身边没有一个亲人,晚年靠拾荒为生,多年来一直租房居住。刘自仙曾是她的房东,陈海仁曾是她的邻居,但十多年来,两人早已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,在外人看来,他们俨然成了老人的儿女。
老人住院
一对“儿女”守在病床前
8月28日,记者第一次见到刘志强婆婆和她的一对“儿女”陈海仁、刘自仙,地点却是在中南医院。就在前一天,刘自仙打电话给记者,她在给刘婆婆办低保的过程中,一些环节出现问题,想寻求记者的帮助,约好次日见面详谈。
刘婆婆已经住院三天了,当天要动手术。三天前,刘自仙接到刘婆婆用别人手机打来的电话,电话里刘婆婆说话有气无力。她赶紧赶到刘婆婆家,看到刘婆婆脸色很黄,躺在床上动弹不得。刘自仙夫妇赶紧将刘婆婆送到中南医院住院。经检查,发现是胆总管结石,需要消炎治疗,再做手术。
8月28日一大早,记者一进刘婆婆所在的外科病房,就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病床边悉心照料她。旁边的病友介绍:“这就是她的儿子啊。”这名男子就是陈海仁。8月25日,刘自仙打电话给陈海仁,告诉他刘婆婆生病住院,在海口打工的陈海仁赶忙跟公司请假,次日凌晨2点从海口赶回。连续两晚,他都一直在医院陪床照顾。“不是亲儿子,哪个能做到这个份上,照顾得这么细心?”病友对陈海仁竖起大拇指。
病房里,刘自仙说:“我身体不好,一个人难以照顾婆婆,不得已就联系上陈海仁,没想到他马上请假回来帮忙照顾婆婆,我们两人是首次见面。陈海仁打工赚钱照顾婆婆,付出比我多得多,真的不容易。”
8月28日上午10点,手术结束。手术门一打开,守在一旁的刘自仙赶紧走到手术台前,小心翼翼地将婆婆轻轻扶起,半抱着放到轮椅上,慢慢推出手术室。陈海仁则在后面提着吊瓶。
老人与“儿子”
街坊的儿子成了她的“儿子”
在病房里,今年45岁的陈海仁有些腼腆地介绍了他和“母亲”的故事。
陈海仁告诉记者,他的母亲和刘婆婆关系很不错,他与刘婆婆相识已有几十年。他母亲在世时,时常告诉他,刘婆婆没有亲人,人又很善良,要多关照她。
在陈海仁25岁那年,他母亲因病去世。思念母亲时,他常会想起独居的刘婆婆。清晨上班时,他总能看到刘婆婆佝偻着背,扫马路的身影。有一天下班路过市场,他看见刘婆婆拎着一个编织袋,在垃圾堆里翻烂菜叶,那一幕让他非常心酸。“母亲在世的时候,总教育我要做善事,我相信好人会有好报。因此,我决定将刘婆婆当母亲赡养。”
2009年,陈海仁和家人商量后决定,将刘婆婆接到海口,租了房子给她住,照顾她的生活。同时,每年都会给几千元生活费给刘婆婆,尽着“儿子”的义务。婆婆常骄傲地对外人说,陈海仁是她儿子,陈海仁总是笑着点头。
9月7日,手术后身体慢慢康复的刘志强婆婆向记者夸起她的“儿子”。大约30年前,陈海仁的母亲张女士在中北路车家岭菜市场里卖饮料,她在市场附近收破烂,一来二往逐渐熟识起来。张女士时常跟刘婆婆提到她的儿子很孝顺,看到刚参加工作的陈海仁下班后,总是跑到市场帮母亲摆摊卖饮料,刘婆婆时常给陈海仁买点小吃。“他母亲生前就当我是姐妹,总是暗中接济我,还经常拿给我一些衣服,我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,有时张女士忙得顾不上回家做饭,我会去她们家,帮小陈做个饭,把家里打扫打扫。”刘婆婆称,张女士去世后,她没想到陈海仁不仅记得她,还时常来探望她,甚至将她接到海口生活,把她当做母亲赡养,让她十分感动。
老人与“女儿”
因两个西瓜结下一段缘
“认识刘太婆的时候就觉得很有缘,没想到一打交道就是十年。”今年59岁的刘自仙谈起她和刘志强老人的交往,将这一切归结为缘分。
刘自仙是水果湖安装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,住在锦绣中北小区,其父亲去世得早,母亲和弟弟在蔡甸老家务农,种些棉花和西瓜。有时,弟弟会运些西瓜来城里让刘自仙帮着卖。热心的刘自仙时常将西瓜免费送给街坊们。2005年7月,刘自仙抱了2个西瓜,送给租住在附近的一名拾荒婆婆,婆婆觉得“这人心肠真好。”便拉着刘自仙聊起天来。
聊天时,刘自仙才知道拾荒婆婆叫刘志强,在她七八岁时从成都逃荒来到武汉,再也没有回去过,老家是否有亲人也不清楚。在武汉这些年,刘志强年轻时做过保姆、保洁,清洁工,后来年龄大了,就靠捡废品维持生计,一生没有结婚生子。
“婆婆的身世让我十分同情,那年她已经72岁了,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捡废品谋生,我心里不好受,就想帮帮她。”刘自仙说,她将水果湖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清扫一下,免费给刘婆婆居住。直到2009年,刘婆婆被陈海仁接到海口居住。“身边总有人说我是照顾婆婆的‘傻大姐’,几年下来房租应该有好几万了。也时常有人劝我,婆婆年纪越大负担越重,让我不要管了,但我一直坚持下来,这种关心早已成为一种习惯。”
刘自仙说,刘婆婆对人很友善。2009年春节,刘婆婆硬塞给她的小孩1000元压岁钱,怎么推都推不掉。“这都是婆婆辛苦拾破烂换来的,让我十分感动。我帮她把这笔钱存进银行,没有动过。”
一对“姐弟”
接力照顾无血缘关系的老人
尽管“认识”10个年头了,但直到老人这次生病住院,刘自仙、陈海仁两人才是第一次见面。
陈海仁说,从2005年开始,他从婆婆口中得知她又多了个“女儿”,他也很开心。有时,他会直接将给刘婆婆的生活费寄给刘自仙,请她帮忙转交,最多的一次汇了4000元钱。此前,两人一直通过电话联系,在电话中,两人以姐弟相称。让陈海仁感动的是,刘婆婆到海口后,刘自仙担心他负担太重,也经常汇款给他,总计有一万余元,让他照顾好刘婆婆。这次刘婆婆住院的2万多元医药费,也都是刘自仙掏的钱。
去年8月,刘婆婆因不习惯海口的气候,想回武汉。和刘自仙商量过后,陈海仁将刘婆婆送回武汉。这时,刘自仙原来那间小房子被拆迁,她帮刘婆婆在水果湖商场四楼找到一间住处。商场工作人员听说此事后,十分感动,免掉了刘婆婆的租金和水电费。
刘婆婆的邻居张女士称,每个月,她都能看见刘自仙来看望婆婆,每次都提着牛奶、水果等,直到前不久她和刘自仙聊起来,才知道她们竟然不是亲生母女,让她十分感动。
“姐弟”心愿
让婆婆能够安度晚年
采访中,刘婆婆数度哽咽。她说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从成都一路逃荒要饭到武汉,几十年来都是一个人。捡破烂、扫大街等最脏最累的活都干过,多亏有一对“儿女”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,她才能活到今天。
陈海仁家庭条件并不好,还有一个儿子在读大一。对丈夫照顾刘婆婆,陈海仁的妻子起初不太理解。她说,丈夫四处打工,赚的钱并不多,她在外面给人做钟点工,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。丈夫把刘婆婆接到海口,她觉得丈夫“脑子坏了。”但刘婆婆到海口后,总是争着在家里做家务,什么事都不让夫妻俩插手,让她很感动。
“我也曾无数次想过,为什么还要这样照顾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,但就像人要吃饭、睡觉一样,总是会习惯性地提醒老人注意身体,忍不住寄点钱给她,让她买点好吃的补充营养。”陈海仁说:“以后我依然会这样照顾下去,让老人能安度晚年。”
刘自仙说,自己家里兄弟姐妹多,常常需要她照顾。但她更担心的是,自己年纪也大了,能力也有限,刘婆婆年事已高,她希望尽力为刘婆婆申请一份低保。“走一步看一步吧,不管怎么样,我们都不会丢下她。”刘自仙和陈海仁坚定地说。
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广告合作 - 网站介绍 - 联系我们 - 猎头服务 - 防骗手册 - | |||
Copyright @ 2020ShuoBo114.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:www.shuobo114.com第二域名:www.shuobo114.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、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,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,信誉保证。并提供招聘会信息、人才市场信息。 |
|||
|
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