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上,基层种植户全神贯注,笔记本上沙沙作响、健笔如飞;讲台上,老师PPT案例教学——甘薯高产优质技术的实践样本,深入浅出、声情并茂。3月28日,一场针对红薯种植大户高产技术的培训,正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盛世农业农民田间学校进行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,增加就业是提升农民收入、提振城乡消费最直接有效的方式。近年来,任泽区关注脱贫群众等重点人群的就业保障,坚决落实“产业赋能”“技能提升”的政策部署,为提振消费积蓄“源头活水”,释放更多活力。
产业找岗:
链条延伸“宽”就业
这个春天,对于吴拴格来说格外温暖,她制作的赵村蔬菜挂面被评为“固城味道”特色农产品,获得政策支持,销售额度大大增加,吴拴格的月收入也水涨船高,超过了3000元。
任泽区是传统农业县区,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、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,“任泽强筋麦”区域公用品牌享有盛誉。为充分利用粮食生产优势,西固城镇整合衔接资金,联合驻村工作队、村集体打造“挂面手工坊”庭院经济模式。
“为了更好实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目标,我们对脱贫人口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,按照劳动力强弱进行精准匹配,量身定制就业路径。”任泽区委书记杨蕾表示,对于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,任泽区依托智能设备及零部件、橡塑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集群,打造劳务品牌,帮助脱贫户变身技术骨干;对于弱半劳动力的脱贫人口,依托乡镇产业特色,打造骆庄宫灯串珠、西固城挂面等灵活手工业“炕头车间”,脱贫户实现家门口轻松就业。
“产业链延伸到哪里,就业岗位就生长到哪里。”西固城镇镇长刘正超表示,吴拴格的就业与任泽区推行的脱贫户“产业找岗”密不可分。如今赵村手工挂面搭上了“固城味道”的顺风车,年利润达到20万元,脱贫户不仅实现庭院内就业,也有力提升了集体经济实力。
培训创岗:
提升能力“活”就业
在位于邢家湾镇的邢台华电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,孙连喜正在熟练操作着数控模块,眼前的加工流水线高效有序运转。
孙连喜是邢家湾孙庄村的脱贫户,得益于区里推行的产业技术培训,经过任泽区机械师制造师劳务品牌定向培训,他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,每月有稳定的收入,还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。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让脱贫人口能“站起来”,更要使其能“走得远”。为提高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,任泽区围绕电子商务、无人机飞手等新业态开展培育,同时依托盛世农业合作社“全国优质农民田间学校”,开设大棚课堂,让稳定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增技致富,让灵活就业的脱贫劳动力能找到工作。
“脱贫户不仅自己能种植,还能当技术员教别人。”盛世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毛强盛表示,按照“政府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模式,合作社建成2000亩扶贫产业园区,通过发展高端果蔬种植,实施品牌化销售,增加土地种植收益,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。
市场需求指向哪里,技能培训就深耕到哪里。任泽区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刘云洲表示,近几年任泽区通过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等载体持续开设大棚课堂、农民讲堂,培育农民技术员1500余名,帮助脱贫群众变身“棚管家”,户均年增收3万元。
保障稳岗:
政策活水“稳”就业
去年8月份,西固城镇东固城村脱贫户李俊辉找到了新工作,成为镇管企业聚力众志公司的员工,主要负责环境卫生、水沟清淤、道路树木维护等工作。自从有了活儿干,李俊辉不仅不觉得累,就业更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底气。
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,有没有一种方式,既能有效节约基层资金,又能高效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?该公司是任泽区对“扶贫资金共享模式”的一次有益尝试:利用扶贫资金购置机械设备并成立公司,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,吸纳脱贫户为公司员工,承包村内人居环境整治等服务工作,实现资金共享、设备共享、人员共享。
“下一步计划将能干活的脱贫户都吸纳进来,为打造大美固城添砖加瓦。”聚力众志公司经理吴考生表示,通过变输血为造血,既节约了成本,又为脱贫户提供了增收渠道。
“坚持聚焦广大脱贫群众的所思所盼,以精准化政策供给确保广大脱贫群众稳岗就业。”杨蕾表示,群众困难出现在哪里,政策保障就覆盖到哪里。任泽区构建区、乡、村信息直达机制,靶向推送适配岗位,对脱贫户“一户一策”精准画像送岗上门。同时,建立“脱贫人口就业动态数据库”,扎实落实省人社厅“雨露计划+”行动,积极筹办“就业援助月”“春风行动”等线上线下招聘会,加强与京津、江苏等劳务输出地对接协作。
